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

主题:“美国房奴”VS“中国房奴”,比比谁更悲剧!

发表于2011-04-14

 

 

一句俗话:现在哪里买房都不容易啊。人就是高级在这里吧,虽然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东,但是我们就是要这么执着。

发表于2011-04-14

 

 

为了能够拥有一个叫做“家”的地方,国内的楼市经历着千般波折,中国的老百姓们同时也经历着万般无奈。不管如何调整房价,很多人还是铁定要当房奴,也仅仅在“服役”年限上有所差异。有人形象地形容房奴的惨状:如果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吃饭、不这个……不那个……还需要30年才能完全拥有一套房子——而且是在房价不涨的情况下。

发表于2011-04-14

 

 

为了买到一套房子——

中国房奴:早饭和晚饭在家里吃,中午从家里带饭,绝不下馆子。以“省钱大比拼”中的菜谱作为一日三餐标准。

美国房奴:任何50美元以上的日用品连看都不看一眼,实在攒不下钱,就买打折布料自己当裁缝。

发表于2011-04-14

 

 

买了房子之后——

中国房奴:为了买得起一套房子,早日翻身做主人,把自己的家定位到城市郊区之外的卫星城,离北京市中心N千米,上下班犹如长征般艰辛。

美国房奴:为了这所能放橱具的房子,把橱具都省了。为了这套房子,把自己的婚礼都搬到了另一个国度—加拿大,那里物价便宜,费用低一些。

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,收入比较低,依靠自己的努力买套房子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由于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家庭,往往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住所,于是购房成为他们考虑的一件大事。自己的积蓄不够,就要向亲戚、朋友或银行借款买房。可是在购房前后的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,青年人必须逐渐归还借款,如果每个月、每年的还款额过大,他们的经济压力就很大,于是房奴就出现了,他们为了房子,只好降低自己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。

发表于2011-04-14

 

 

虽然中国房奴和美国房奴都成为了房屋的“奴隶”,为房子而拼命赚钱,但是他们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,他们的债主有所不同。

发表于2011-04-14

 

 

中国房奴:以“跨带转移”为根本

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钱,特别是向自己的父母借钱。这种方式叫做消费的跨代转移。要实现跨代转移,前提是父母必须要为子女而积蓄资金。对许多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,一对夫妻忙碌大半辈子,可能只是干了两件事,一件事是攒钱买个房子给自己,然后是攒钱买个房子给孩子。等这两件事情解决好了,自己也已经步入老年,没有多少时间享受人生了。

发表于2011-04-15
这样一来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,虽然都是“奴”
发表于2011-04-15
偶感觉奴隶都很悲惨
发表于2011-04-15
新加坡的住房机制就挺好的,政策啊政策
发表于2011-04-15
7楼的话真的挺让人心疼的
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